高溫范圍廣,南方暴雨多,今年的氣候為何“水深火熱”

2022-07-17 08:44
85

據國家氣候中心發布的消息,6月13日以來,我國出現了今年首次區域性高溫天氣過程,范圍廣、持續時間長、極端性強、影響大。截至7月12日,高溫事件已持續30天,覆蓋國土面積達502.1萬平方公里,影響人口超過9億人。

連日以來的高溫天氣下,多地已經出現了熱射病。僅在7月10日當天,四川華西醫院就收治了3名熱射病患者,其中1人因病情危重去世,2人被送往重癥監護室搶救。

多地持續高溫熱浪天氣的同時,今年入汛以來,我國洪水多發,尤其南方暴雨過程多、降水強度大。其中,降雨呈現出南北兩條多雨帶的特點,在南方,珠江流域的降水量為歷史同期的最多,在北方,遼河流域降水量為歷史同期的第二多。



專家預測,預計今年盛夏,局地出現極端強降水的概率較大,同時,部分地區或將出現極端高溫事件?!八罨馃帷钡奶鞖饬畈簧偃死Щ螅航衲甑臍夂驗楹稳绱藰O端?



7月14日,江蘇淮安市民避暑納涼。圖源:中新圖片網



近期極端高溫天氣為何頻發



眼下,我國多地正在持續極熱天氣,全國高溫地圖持續沖上熱搜。



7月6日,四川實時氣溫熱過吐魯番,并產生了當天全國最熱的三個城市。13日14時30分,上海徐家匯站氣溫達到40.9℃,追平自1873年有氣象紀錄以來的最高氣溫紀錄。此外,重慶江津、浙江天臺、陜西安康等站的氣溫在近日來也突破40℃。



目前,全國共有71個國家氣象站的最高氣溫突破歷史極值,其中河北靈壽(44.2℃)、藁城(44.1℃)、正定(44.0℃)和云南鹽津(44.0℃)日最高氣溫達44℃以上。



在國新辦近日舉行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中國氣象局應急減災與公共服務司負責人王亞偉介紹,入汛以來,全國平均氣溫為15.8℃,比常年同期偏高了0.7℃,這也是歷史同期第二高。6月,我國平均氣溫21.3℃,較常年同期偏高了0.9℃,為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最高。



國家氣候中心的監測也顯示,今年6月至7月12日,我國平均高溫日數5.3天,較常年同期偏多2.4天,為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最多。



“大范圍高壓異常的維持是我國近期極端高溫產生的最直接原因”,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王君告訴中國新聞周刊,以四川為例,在高壓系統的控制下,該地大部分區域盛行下沉氣流,氣團從高空到低空的絕熱下沉增溫,導致近地面氣溫明顯升高。同時,下沉氣流導致晴朗少云的天氣,太陽輻射增強,也使地面氣溫升高。此外,高溫會誘發一些區域發生驟旱,土壤濕度快速下降會進一步加劇高溫的強度,使得一些地方容易出現日最高氣溫高于35℃的高溫天氣。



7月14日,上海中心氣象臺發布高溫紅色預警信號,上海中心城區、浦東、閔行等地的最高氣溫達到40℃。圖源:中新圖片網



除了大氣環流異常的原因,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張麗霞提示,還需關注中國地區高溫天氣與全球其他地區的關聯性。



今年6月中旬以來,北半球多地出現持續高溫熱浪事件。我國天氣系統的上游地區,特別是歐洲地區,高溫不斷突破歷史紀錄——6月13日,西班牙中部和南部地區最高氣溫突破40℃;18日,法國多地高溫破紀錄,70多個省份發布高溫預警;19日,德國出現破紀錄高溫天氣,勃蘭登堡州發生森林火災。



根據國家氣候中心監測,今年6月,全球平均氣溫較常年偏高約0.4℃,為1979年以來最高,其中俄羅斯北部、歐洲西部等地偏高2℃以上。與歷史同期相比,本次高溫熱浪事件在歐洲、東亞、北美多地同一時段最高氣溫打破歷史極值,影響范圍廣,但影響程度不及2003年高溫事件。



高溫天氣持續,人們不禁發問:今年的高溫是否來得過早,是否異常?



國家氣候中心分析,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大范圍持續高溫事件典型年份有2003年、2013年、2017年等??傮w看來,今年的高溫事件開始時間早于上述3年,但持續時間和歷史極值站數目前還不及這3年,影響范圍和單站最高氣溫雖也不及2017年,但已超過了2003年和2013年。



張麗霞告訴中國新聞周刊,20世紀中期以來,中國地區高溫事件的發生強度、持續時間及發生頻率均呈現顯著增加趨勢,發生時間也有提前的趨勢。不過,以此次高溫影響巨大的新疆地區為例,其夏季高溫天氣發生時間可以是6月1日至8月15日之間的任何一天,因此,還不能說今年的高溫來得過早,應該屬于發生在正常的時段內。



王君認為,今年以來部分地區的高溫天氣可能為極端異常天氣,但具體的異常程度需要與歷史平均狀況進行詳細比較和評估之后才能確定。極端高溫天氣可能會對當地的居民,尤其是中老年人和小孩的身心健康、森林防火、農業生產和危險化學品企業安全生產等帶來一定的風險。



平均降水量2017年以來歷史同期最多



在持續高溫天氣到來前,我國南方暴雨也帶來多重災害。



自入汛以來,我國共出現了18次區域性的暴雨過程,華南及福建等地偏多了兩成到一倍。廣東、廣西的降雨量為有氣象紀錄以來最多,粵中、桂北、閩北降雨量超過了1200毫米。近日,今年首個登陸的臺風“暹芭”及其環流云系又給多地帶來了大范圍的強降雨。



中國氣象局應急減災與公共服務司負責人王亞偉近期提到,自3月17日入汛以來(至7月8日),全國平均降水量為280.6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多10.7%,為2017年以來歷史同期最多。目前,洪澇災害造成死亡失蹤40人,受災2180.5萬人次,直接經濟損失647.6億元。




7月14日,重慶市氣象臺繼續發布高溫紅色預警信號,市民防曬出行。圖源:中新圖片網



南方暴雨過程多,華北黃淮等地則持續高溫,有網友形容,仿佛經歷了“水深火熱”。在四川、陜西等地,甚至還出現了旱澇急轉的情況。



旱澇急轉,是指某一地區或某一流域在前期無降水或降水偏少,且已出現旱情的情況下,緊接著在短期內發生高強度降水并形成洪澇的氣象水文事件。由于自然狀態轉換急劇,時間短、降雨強度大,容易引發山洪暴發、河水陡漲,河水入侵、內水難以及時外排等現象,給水旱災害防御帶來極大挑戰。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鄭飛表示,今年汛期降雨情況受大尺度氣候背景的影響,包括熱帶太平洋持續三年的拉尼娜事件,和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北跳偏早和位置偏西等因素影響。



目前仍在持續的拉尼娜事件,不僅為今年南海夏季風爆發偏早及我國雨季進程偏早提供了重要的氣候背景,也影響了6月以來發生的高溫。



張麗霞說,海溫確實是影響高溫變化的重要強迫因子之一??茖W研究曾指出,拉尼娜有利于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西伸增強,使得中國地區高溫日數偏多,強度偏強。除了拉尼娜,中緯度羅斯貝波也是高溫熱浪的可能成因。



此外,國家氣候中心還提到,我國氣候異常還受其他海區(如印度洋、大西洋等)海溫變化,以及積雪、極冰等其它因素的影響,其演變和氣候影響存在較大不確定性,氣象部門將繼續加強監測預測,及時滾動訂正氣候預測意見。



國家氣候中心汛期值班首席袁媛稱,預計今年盛夏(7月至8月),我國氣候狀況為一般到偏差,階段性旱澇災害明顯,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偏多,季節內氣候變率大。



中科院大氣所多模式集合預測最新結果則顯示,2022年盛夏(7-8月)我國降水的主雨帶將落于河套東部、華北大部分地區和東北地區南部,降水偏多可達2~5成。黃河中下游、海河、遼河流域多強降水過程,局地出現極端強降水的概率較大,可能發生洪澇災害,需要保持警惕并提高防范意識。同時長江下游地區降水偏少2~5成,易出現高溫干旱,部分地區可出現極端高溫事件。



全球極端天氣或將常態化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指出,最近50年全球變暖正以過去2000年以來前所未有的速度發生,氣候系統不穩定加劇,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稱之為“全人類的紅色警報”。



上述報告還指出,人類活動導致的溫室氣體排放,是造成全球(極有可能)和大多數大陸(很可能)觀測到的極端高溫強度和頻率增加的主要原因。人類活動對中國區域極端溫度強度、頻率和持續時間變化的影響可以顯著地從自然變率中區別出來。



張麗霞說,溫室氣體除了通過溫室效應直接導致大氣升溫之外,還可以通過影響大氣環流致使高溫增加。例如,溫室氣體增加,大氣變得更加穩定,不利于對流發生,無降水天數增加,無形中增加了夏季高溫的發生風險。隨著我國城市化的發展,城市熱島的強度明顯升高,進一步助推了我國一些城市夏季高溫天氣增多增強的趨勢。



由于高溫天氣的產生是天氣環流影響的直接結果,科學界試圖區分熱力變化(全球增暖背景)和動力變化(大尺度環流變化)對高溫事件的影響。針對中國以往極端高溫個例的歸因研究指出,熱力變化貢獻對高溫的影響占主導,且熱力變化對極端高溫事件的貢獻會隨著事件的極端性增加而增加。



王君則表示,目前全球多個地區的極端高溫天氣都發生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不過,若干次極端高溫天氣并不能說明全球氣候變暖在加劇。關注這一問題,需要仔細分析全球平均氣溫的變化趨勢。



“但有一點幾乎可以肯定,隨著未來全球氣候進一步的增暖,極端高溫天氣的發生概率和強度都將有所增加”,王君說,當未來全球氣候變暖到達一定的幅度,目前一些極端高溫天氣可能會常態化。



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服務首席專家周兵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提曾到。中國不同地區年均氣溫都表現為增加趨勢,增溫幅度具有一定區域性特征,北方地區增溫幅度大于南方地區,青藏高原地區、新疆北部及東北部分地區增溫較為明顯。中國區域平均年降水量都呈現增加趨勢。中國區域平均年降水量在21世紀中期將增加6.5%~7.2%,其中大部分地區降水都表現為增加,中等排放情景下內蒙古西部至新疆東部以及南部、廣西至湖南南部為增加的大值區。

新聞來源:中國新聞周刊



昵稱:
內容:
驗證碼:
提交評論
評論一下